14年文章合集
# 14年文章合集
# 分享即学习
先说个小故事,在一个围棋群里,有群友分享了一个骗指导棋的方案,跑到人家高手的围棋群或围棋组织里,假装自己很2很拽,动不动"我一个打你们十个",各种嚣张,然后,对方自然会不服气的派出一个棋力高毫无保留的狠狠修理他,于是,毫无水分的指导棋骗到手。
很多大佬都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出来有点吹牛,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事实就是这样,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分享,没啥保留,从他们很草根刚初创的时候,多少都有点受过我分享的影响,前几天范凯(丁香园新任技术副总裁)说,大约十五年前他追着我的个人主页看文章的历史,我自己都几乎忘了曾经有那么一个个人网站了,然后就很汗颜,那时候少不更事,年少轻狂,写的都是啥玩意啊。 但这不妨碍当年同样少不更事的朋友们视为知己,竟然可以追忆至今。
很多人觉得,我分享的多是因为有料,其实我自己明白,我有料是因为分享的多。当你去分享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总会有人跟你沟通,跟你交流,或者补充一些案例来佐证,或者挑你的刺,找你的把柄,但无论如何,这些交流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都是让你更好的认识这个领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不足。事实上,很多次,我会把上一次分享中或分享后遇到的交流话题当作下一次分享的案例来讲,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料总是特别多的原因。
回到最开始的案例,很多年轻人不敢去分享,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料不够多,万一被行家挑出问题来,打脸怎么办,你想想,这不就骗到指导棋了么。 所以胆子大一点,多去参与分享,多去表达,不要怕出丑,才会更有收获。
# 多想想不同的方面
有很多智商其实并不低的人,也经常表现出非常弱智的言论和决策,往往就是卡在思维方式这个环节上。
# 案例1:福利提高
提升低收入人群的保障,设置更高的最低工资。
提高女性地位,将产假延长。
提高员工福利,增加休假假期。
这些政策听上去挺好对吧,老百姓都觉得这好啊。你看,政策保护我们来了,但是这种政策,必须保持适度,(我真不是反对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啊,只是强调适度)一旦过度,企业竞争力下降,老板们第一时间会考虑裁员,减少招聘,你以为你的政策保护了穷人,其实你让他们更难找到工作。 特别是第二条,如果增加产假,育龄女性求职困境就会极大增加,我看到某女性人大代表提案要求极大增加女性产假,所谓争取妇女权益,真是一厢情愿啊!
一厢情愿的保护弱势群体,很可能导致弱势群体更加难以获得工作和收入的机会,我记得网上写有些中国在欧洲的留学生也遇到这样的窘境,因为工会很强势,很多条款对高学历的人才保护非常好,结果反而导致他们找不到工作,连跟企业主讨价还价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 案例2:说说房价。
中国房价疯涨了十多年,中间很多次政策调整,老百姓都是拍手叫好,然而事实却背道而驰,今天,很多老百姓还傻呵呵的等着新的政策会给他们带来好处,一点记性都没有。
政府开始卖地的时候,一开始是不规范的,很多开发商私下通过关系和贿赂拿到土地,刚开始房子商品化,老百姓就觉得贵,然后政府说,都是开发商私下贿赂拿地造成的,黑幕太多,成本不透明,要公开,透明,走拍卖制,这话说的没问题吧,大家都觉得好啊,公开透明了,没有黑幕成本了,地价就下来了,结果,呵呵,自从土地公开拍卖制度开始,知道竞价排名吧,我之前讲商业分析模式思维的时候说过,这玩意厉害,稀缺资源,挑动入局者竞争,利润榨汁机,土地拍卖就是竞价排名啊!结果呢,地价直线上升,老百姓第一次一厢情愿。
后来政府说,都是炒房惹的祸,大量多套房产的人是房价高的罪魁祸首,所以增加二手房转让税费就可以遏制房价,老百姓又拍手叫好,对对对!最看不惯那些炒房的人了。结果呢,房东直接把税费一加,成本又转嫁给了买房者,结果房价二次飙涨,老百姓第二次一厢情愿。
现在又说,开房产税,那些有房的人就完蛋了,房价就降了,老百姓又开心的拍手,对呀对呀。
我就说一点,到今天,我们可爱的老百姓们还是存着劫富济贫的想法,但是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劫富从来没有济贫过,晁盖没有,宋江也没有。
# 案例3:教育改革
关于减负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问题
网上有一些讨论的文章很好看,我这里不展开了,只说要点,一旦免费的教育资源被削减,受损失的一定是穷人家的子弟;所谓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穷人家子弟也很难比得上见多识广,上过各种昂贵兴趣班的富人子弟,就一句话来解读,如果一个穷人,真以为减负就可以轻轻松给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然后幸福的走向社会,那,简直太一厢情愿了。
但这样一厢情愿的人还真就是满大街的存在。
# 切勿陷入照本宣科
先说个久远的案例。 大约七八年前的时候,某天上午,有个同事说,有个面试的孩子不错,挺懂互联网的,写的东西不错,发给我看,我一看洋洋洒洒,还真是挺有道理的,他们大学什么比赛里这个文章还得了奖什么的。 到了下午,突然我就问了一句话,那孩子文章写的啥来着?
当然,你可以说我真是记性太差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另一点,他写的东西很有道理,很有条理,也很正确,然后,其实并没有任何价值,因为,通篇都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哪怕一点点,值得我去记住,去思考,留下印象。
这个例子我不常用,但是这个场景却并不鲜见,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会带来一个坏习惯,我们都知道大学毕业的时候要做毕业设计,要写论文,一般都要凑页数,凑字数,凑内容,很多人把这个习惯带到了职场,很多时候他们做事情,只是为了努力的刷存在感,证明自己知道,证明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真的为了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
前天我写文章说,年轻人不要怕现,要敢于出来表现,但是还是那句话,要有正确的度,你的表现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表现自己读过什么书,学过什么课,懂什么算法。我承认有些大公司的晋升体系,有些东西的评估方式确实不够好,我也遇到过,你做的东西没技术含量可能评级会被压制,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能更好的获得晋升,会绕一些弯路,走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设计,实话说,我也能理解,但希望大家明白,一个有正常价值观的公司,最终还是会用你的实际效果说话。(惭愧,不正常价值观的公司有点多,参见冯爷小道消息的奇葩公司巡礼。写到这里自己都没信心了,咳咳。)
好吧,换个子话题,年轻人对社会的了解,对行业的了解,对产品的了解,对企业的了解,往往来自于教科书,来自于媒体,然而这里存在特别大的一些问题。
先说教科书,教科书来自于前人总结,不能说很多东西不对,但是这种总结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以及一定的理想主义的前置条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背景环境的不同,实际上盲目套用是很有问题的,特别是对于快速发展的领域尤其如此,比如最近几年互联网数据库集群应用,非常流行的反范式设计和非结构化设计,都是早期教科书所无法涵盖的,这种都是在应用场景中,一些技术专家不断摸索整理出来的,但还没有形成一种大范围传承的技术资料,而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还都是在旧有的背景下的一些方案总结。
再说某些成功学的书籍,以及各种传记访谈等等,请相信我,这里包装的成份太大,失真的比例极高,牵强附会的比例更高。百度上市后出了一本书叫做“壹百度”,很多人看了说啊很不错,很励志,来问我,我就只能呵呵了。所以如果别人说有介绍腾讯,阿里创业史的什么书籍和文章,我想想估计也只能呵呵吧。 而牵强附会已经成为各种成功学,各种鸡汤文最大的毒瘤,咱们举个例子:这个人好独断专行,成功了,就说他有决断,有主见;失败了,就说他不听劝,不接收意见和批评。 这个人特别耳根子软,成功了,就说他善于倾听,从谏如流,失败了,就说他缺乏主见,没有决断。里外都能说,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失败的人,你去对比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能90%都是同一个含义的不同表达而已,根本就是扯淡。
一个年轻人,如果真把这些东西当真,那么,不论成败,他还真能把这些所谓的多少因素,多少要点套上去(一种东西两面说么,话术而已),从而觉得自己已经能明断成败。读鸡汤的好处就是,你真能把鸡汤套到很多领域去,而没意识到其实都是两面均可说的废话。所以真到自己来做的时候,就会奇怪,明明我都是按照人家成功要诀做的,哪里出了问题呢? 然后被人总结成失败要诀,嗯,还是同一套话术。 所以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不论什么文章,什么领域,只要出现类似“成功的二十个要诀,失败的十五个原因”等,数字很大,内容很丰富的总结文,基本上,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牵强附会,扯淡的,你不能说他说错了,但是基本都是正确的废话。真正有用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常不会超过3个,真的,这三个我说出来你会发现,也是废话,第一,有合适的人,第二,找到了合适的方向或产品,第三,遇到了合适的时机。 好了,照此创业去吧,三条做到保证你成功。 你觉得有用咩?
# 媒体的把戏与传播
再说媒体,媒体最骗人,当然不是说媒体最喜欢骗人,但是他们最需要取悦用户啊,怎么取悦用户,你说人家扎扎实实做产品,做口碑,每天更新十个小时的内容,终于一天天攒起来用户,然后吸引了投资,别人看的新闻稿打哈气;你说这个创业者上了趟厕所遇到个投资人讲了个故事,然后就拿到了投资,这用户看了还喜欢传播,这多好。所以媒体上的东西最不能看,因为都是取悦用户,拿小概率事件来吸引眼球,谁当真谁SB。
人们喜欢聊八卦,聊新闻,把复杂的事情符号化,脸谱化,这样容易传播,容易产生印象,所以年轻人聊天,就容易把师兄师姐们的成功经验或者道听途说的一些成功故事,简化成一些他们所理解的段子,符号,比如,那个师兄认识了一个有钱的富婆,然后创业成功了,殊不知那个富婆可能只不过是人家产品发布出去后遇到的一个特别支持的客户而已,而人家产品做的好才是成功的关键。比如,那个师姐男盆友家里特有背景,所以去了名企当了高管,殊不知可能因为那个师姐能力特别强,晋升特别快,经常跟大领导出席重要会议,才会在一些高端社交场合遇到并吸引到这样的男盆友。但谁在乎呢?所以他们宁可相信这些符号化的八卦。
书读的好,读的多,当然不是坏事,但是面对社会,面对职场,需要有更完整和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基于校园一帮朋友的猜测,以及一些鸡汤文,课本里的故事,去认识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完整不清晰的。
年轻人进职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第一是被各种厚黑学和无脑电视剧洗脑,认为企业都是要讲关系,讲背景,要谨小慎微,宫斗戏入戏太深,后遗症发作,看谁都有阴谋,别人随便说句话自己能体会出各种阴谋论背景论等好几层含义出来。 然后动辄受一点委屈就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被压榨被剥削被利用的悲惨境界, 从此玻璃心天天以泪洗面,这是一类。 第二是被各种高大上的企业媒体宣传蒙蔽了,什么弹性工作,自主时间,各种丰厚福利和成长机会,然后没干几天觉得哎呀咋和宣传不一样呢,这公司大骗纸啊。不客气,不要说国内的巨头了,问问google员工,是不是真跟宣传一样那么自由那样为所欲为那样爽到爆?我恰好前几天和一个google上海的前员工吃过饭,有些事情,大家也只能呵呵了。人家公司请你去是干活给人家赚钱的,不是开游乐场让你去哈皮的,福利好也是有代价的,你要用能力和工作价值去换的。
# 无时无刻都在的变化
最近这些年,我的体会是,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的,不只是科技进步,不只是新产品和新市场,而是商业规则在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对传统巨头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很多百年企业,几十年的巨头企业,都在最近遭到严重的冲击,我没有具体统计数据,可能有更认真的同学可以去分析看看,但只能说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些传统的认为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可能已经不适合新的商业规则,十年前大家还把索尼当作多么了不起的商业案例,但最近这几年索尼都衰落成啥样了。 大众汽车今年遭受如此严重的打击,谁又想得到这可是严谨认真的德国公司? 在这样的变局中,书本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历史,一些经验,但更多的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总结,而且新的东西总是不经意间出现,然后瞬息间,把旧的颠覆。
回到主题,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支持各位多看书,多读书,有些技术原理,有些基本理论确实没有过时,但是关于商业,关于市场,关于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更努力的往前看,而不能迷信于书本。至于鸡汤,成功学,媒体报道,企业宣传,你可以看,可以作为了解的参考,但是你要知道,这些很多都是包装出来的,拼凑出来的,真相需要你认真挖掘。
最后,切忌玻璃心,特别提醒一点,特别能抗骂抗造的,一般发展都不错。前端时间在新加坡和一些中国人聊他们合作过的印度人,他们说印度人其实怎么说呢,脸皮挺厚的(非贬义,不要说我种族观有问题),有时候电话打过来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很烦的,这边中国人火气很大都开骂了,对方咔嚓挂电话了,以为这肯定不联系了吧,第二天那边电话又过来了,照常先问候,今天过的怎样,你们那边天气好不好,然后继续就昨天的问题巴拉巴拉,跟没事人似的。所以印度人在西方混的开,其实还是很有原因的。设身处地换个中国人,估计先觉得对方肯定是歧视你了。
# 实习这件事
不少年轻人觉得,实习就是假期利用自己的能力赚点钱花,甚至有的人认为,实习就是给企业卖苦力,当廉价劳动力使。在很多年轻人自我印象里,自己是高学历,学习好,只是没毕业而已,所以拿这点实习工资,还要干全日制的工作,用人单位肯定赚死了。 有些年轻人也会说,他实习多辛苦多累,工作中的同事多挑剔多苛刻。
唉,其实年轻人不知道的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实习生能带来的贡献,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说句不客气的,给你发实习工资你嫌少?应该找你要培训费的!
很多公司用实习生的目的,压根不是看你能在这点时间帮他们做什么,当然也有例外,真有一些特别出色的实习生超值表现,但是请相信,这样的概率不会超过1%,通常不会发生在自以为很吃亏的年轻人身上。很多公司是希望,通过实习这个过程,看看有没有有潜力的苗子,希望在你毕业后过来,然后通过持续的培养发挥出战斗力。
请相信我,就算你大学成绩再好,你专业课再牛,你ACM战绩笑傲全球,你到了公司具体业务场景中,还是一个菜鸟,你最牛最牛,真的是学习能力超强的,两到三个月进入状态给公司带来价值输出,这已经能让公司老板和上司眉开眼笑了。你一个实习期一两个月就能给用人单位带去价值?就写两份不入流的报告,编几百行入门级的代码?别太高看自己了,人家不过是考察一下你的斤两。
年轻人太多没有定型,每一次实习机会其实都是一次去观察社会,也是观察自己的机会,看看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看看社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现在很多小鲜肉还存在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他们认为自己是学什么专业课的,上了什么课,就认为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认为自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其他领域,看不起各种他们认为“低贱”的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高手低。问题是,很多机会,很多能力,都是从“低贱”的工作中培养锻炼起来的。 比如通过客服工作,去第一线理解用户需求,第一线理解运营决策中容易犯的错误和用户的各种反馈。 比如通过编辑工作,去理解文案,主题对运营的影响,理解点击率,转发率等各种指标和内容的相关性。但是很多年轻人说,我不干这个,我是学数据分析的,我是学什么什么的,你连业务的皮毛都不懂你在我面前谈个毛数据,讲个毛专业。
实习是职场的前站,其价值和意义特别重大。但做好实习,要从认清自己开始,请相信我,没有人剥削你,有人给你开工资让你接受职场培训,还嫌这嫌那,你真没这个资格。
# 一些建议
下面是几个建议
1、如有可能,更长期的实习和兼职可以更好的理解业务场景,并提升自己对相关领域的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企业更愿意培养这样的人。 比如早期百度有一些特别出色的实习生,担当非常重要的职位和工作,都是在毕业前以长期实习的方式进行的,这种确实是可以为公司带来贡献的。
2、实习做不出成果,或者做砸了其实没关系,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也是好事情。但多从自身反省,不要总抱怨用人单位。
3、很多实习生觉得辛苦,觉得累,觉得繁重,很多情况是因为自己的不熟练,没经验,说实话,你辛辛苦苦很累很拼很加班做出来的东西,其实价值没你想象的那么大。直到你工作三五年后,回头看,才会明白。(如果你工作三五年后回头看还不觉得,说明你在职场也忒没进展了!) 多思考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多请教职场的同事。
4、要尽量给共事过的同事,老板留下好印象,请相信我,世界没那么大,以后不定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会遇到。